业务领域
Business Area
4月16日,国内核物理相关领域顶级专家齐聚原子能院,北京串列加速器核物理国家实验室(简称串列实验室)成立35周年暨张焕乔院士学术思想研讨会在这里隆重召开,院士罗琦、张焕乔、李惕碚、夏佳文、王贻芳、蔡荣根、马余刚、万宝年、邹冰松,以及国防科技工业局系统工程二司副司长黄平、科学技术部农村科技司司长叶玉江、中核集团科技质量与信息化部主任尹卫平、中国核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刘建桥、中科院前沿科学与教育局副局长卢方军出席会议。原子能院副院长(主持行政工作)杨红义致欢迎辞,副院长陈东风、朱洪涌,以及中核集团首席专家叶国安、中核集团科技委常委柳卫平、原子能院工会主席李立强出席会议。
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同济大学、武汉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近代物理研究所、理论物理研究所、微电子研究所、国家空间科学中心,以及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中国农业科学院、航天集团、电科集团等近50家国内高校、科研院所的180余名专家学者参会。
会上,柳卫平总结了串列实验室成立35年来取得的丰硕成果,擎画了未来发展蓝图,林承键研究员作《张焕乔院士的科学人生》报告。串列实验室成立于1988年,在35年的发展历程中,始终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导向,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已成为我国核物理研究的重要基地之一,为国家基础研究以及能源、环境、材料、生命科学等学科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串列实验室培养了大批核科技高级人才,丁大钊、黄胜年、王乃彦、张焕乔院士是其中的杰出代表。张焕乔院士曾担任第二届串列实验室主任,长期从事中子物理、裂变物理和重离子反应实验研究工作,于90岁高龄仍潜心核物理研究,为串列实验室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核集团总工程师罗琦对串列实验室35年来取得的突出成绩表示祝贺,对张焕乔院士杰出的学术成就和细致严谨的科学精神致以崇高敬意。他指出,串列实验室肩负着国家赋予的责任和重担,未来要充分发挥基础性、前瞻性、战略性、原创性作用,坚持自主创新,持续加强开放合作,为科技创新凝聚强大合力。
黄平表示,在新的历史时期,串列实验室要持续向着建成国际一流国家实验室的目标砥砺奋进,将自身科技资源与任务需求紧密结合,加强高端人才培养和科研团队建设,取得更多标志性成果,为国家核科技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卢方军表示,希望串列实验室在新一届领导班子和学术委员会的统筹领导下,瞄准新的目标,开启新的征程,抓住国家发展基础科研的大机遇,进一步推动战略性科技创新,继续加强开放合作,持续发挥串列实验室的交流窗口作用。
杨红义对与会领导专家长期以来对串列实验室和原子能院给予的关心和支持表示感谢。他表示,串列实验室35年来积极发挥国家级创新平台辐射引领作用,希望与会领导专家继续支持串列实验室发展,为我国核物理事业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李惕碚、夏佳文、王贻芳、蔡荣根、马余刚、万宝年、邹冰松7位院士对串列实验室对我国核物理事业发展提供的支撑表示肯定。他们分享了对张焕乔院士学术思想、治学态度、育人理念的体会和思考,回顾了与之交往的珍贵细节,向以张焕乔院士为代表的老一辈科学家致以崇高敬意。
张焕乔院士对党和国家的培养表达了感激之情。他回顾了在串列实验室工作的科研历程,对各位学界同仁、团队成员们长期以来的支持帮助表示感谢,并勉励年轻一代科技工作者要继续践行“强核报国、创新奉献”的新时代核工业精神和“以身许国、敢为人先、严谨求实”的院训,为国家核科技事业发展作出贡献。
张焕乔院士获“杰出贡献个人奖”
7支团队获“杰出贡献团队奖”
会上为马余刚院士颁发聘书
会议宣读了新一届串列实验室和学术委员会名单,陈东风当选新一届串列实验室主任,郭冰、焦学胜当选副主任;马余刚当选新一届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欧阳晓平、夏佳文、赵志祥、柳卫平当选副主任。
会上表彰了为串列实验室建设和发展作出杰出贡献的个人和团队,张焕乔院士获“杰出贡献个人奖”,“原子能院串列加速器运维团队”“北京大学实验核物理团队”“原子能院核反应研究团队”“原子能院核天体物理团队”“赵元富航天芯自主可控研制团队”“原子能院抗辐照应用技术团队”“原子能院核数据测量团队”7支团队获“杰出贡献团队奖”。获奖团队代表结合依托串列实验室开展的相关工作进行了学术汇报。
本次会议传承弘扬了老一辈科学家在长期科学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旨在强化技术交流、发挥设施作用、服务用户群体、筹划未来发展。在新的发展阶段,串列实验室将充分发挥基础引领作用,积极服务于国家重大需求,持续强化开放合作,不断提升科技创新实力,推动串列实验室建设不断迈上新台阶,为实现我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力量。(文/物理所 李雪昂 图/新闻中心 张燕生)
新闻资讯
News Information
扫一扫
关注我们